李天桦
 
李天桦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元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青川县书法美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青川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秘书长,青川县作家协会会员。
余自幼酷爱书法,至今二十余载。在篆刻、书论领域多有涉猎,于书法用功尤勤,曾远走天津、北京、新疆,近于成都、西安等地求学取经,时有所悟。曾得到当今名家于小山先生的口传心授,时有所悟。楷书师法柳公权;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多宝塔》;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王宠小楷《包山诗帖》;北碑《石门铭》、《张黑女墓志》、《元桢墓志》等,行草师法旭素、颜真卿、米芾、张瑞图,王铎等帖;隶书师法《张迁碑》、《乙瑛碑》、《好大王》、《石门颂》、《褒斜道》等碑帖兼揉汉简笔意。面对传统,信守继承,勇于创新。他坚信:“天份、修养、苦练、集富”;他向往“愚公移山”的精神,更憧憬“异想天开”的境界,而更多倾心于“刻舟求剑”的执着与率真,说真话、抒真情而已。

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展览情况

1998年,行书作品入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
2002年,楷书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
2003年,隶书作品入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和“敦煌杯”全国书画小品展。
2004年,楷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4年,隶书作品入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作品展”。
2004年,行草作品在“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获优秀作品奖.
2005年,隶书作品入展“羲之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5年,楷书作品入展“洗夫人”奖全国书法展。
2005年,隶书作品入展“杏花汾酒杯”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
2005年,隶书作品入展“走进青海”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2006年, 隶书作品入展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
2006年,隶书作品在“纪念长征70周年”全国书法展.中获三等奖
2007年, 隶书作品在建军80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展中获优秀奖。
1998-2007年,在全国书画刊物上发表书法理论文章数篇。
2008年,隶书作品入展中国书坛千人千作展
2011年,草书作品入选全国职工书法展
2011年,楷书作品进入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终评1340名内。
地址:四川省青川县文化体育局     邮编:628100
           李天桦书法格言
             硯邊隨想
一、我愛你書法,在你生命線條的律動中,我用我的靈魂,我用我的血液去蘸寫、去構築、去組合你神聖的宇宙空間。我的整個生命,在你強大的精神力量的感召下,使我忘卻自我,忘卻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因為我堅信:“聖潔與崇高將永遠屬於你,屬於那些堅韌不拔的拓荒者”。
   ,
二、自然書寫對於書法創作是多麼的重要,從心底裏流出的線條,一端連著自然,一端連著生命,自然來自磨勵風雨,生命來自靜心修為。玩乎所以,異想天開,難矣。

三、隸書創作忌“花”,花之俗氣,不宜弩張,過之“火氣”不宜循規蹈矩、守之墓氣。吃透一家、遍臨百家,活學活用、避免僵化。靜、大、古、拙、餘之道也。

四 、對於創作,我信守“中和”,不激不歷,風規自遠“中和”絕非保守,它建立在深厚的傳統基礎,密切的橫向聯系,調和的創作心境之上。傳統需深入挖掘,變通研究,于此建立、構築新的秩序,作品才有嚼頭,才有味道。

   五、餘喜隸書,師法漢隸,每以漢隸筆法、澀行推進,以心結字、放懷任性、沉著而為,筆下時有意趣,令餘爽心痛快耳。


 六、用筆之法,穩、准、狠,如犁劃地,尖鋒深進,力遇其中,漸行澀進,又需調控,深者過之,淺者不及。自然放曠,一任天成。既雕既拙,複歸於情,人性之美乃出也。


七、書法學到一定程度,堅持自己的審美取向至關重要。朝三慕四,人云亦云,最終浪廢光陰、毀了自己。所謂大家一好,導師也罷,大多在按自己的主觀意識或說自己的路子在走,你按他的套路出牌,未必適合你的性情,可以吸收他們的書學思想和先進經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拿來為我所用極為上策。正如白石老人所言:“學我者死,似我者生”其中真蒂,只有深知者,自察、自體、自悟了。

八、書學傳統,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沈心俯察,方可知道。羲獻、旭素、真卿、八大等諸君,仰之山高,俯則水深,吾輩狂语,有一二乎。

九、餘而立之年,修學草书,未果。返習楷隸篆後,悟知寫草如楷,遲中求疾,借隸篆筆法中側澀進,借隸書橫式布局,草書左右摇弋動蕩跳躍的筆式,參合矛盾之對立統一關系,假以時日,其書必儼然可觀也。

这些年,不知道怎么走过来的,感谢上天没要我的命,我依然可以写字,写文章,求得自乐安静而已。闲暇间喜欢写些拙句,权作玩一玩,若能给你带去一丝清凉,余不甚乐也…..

 
 
 

代表作品:                                                                                  

 

 

 

 

 

 

 

 

 

 

 

 

 

 

 

 

 

 

[关闭该页]
Copyright © 2011-2015灌天艺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