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的第七子。曾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唐张怀瓘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主要作品有: 1、洛神赋十三行:(请点击)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
2、鸭头丸贴:(请点击)
行草书,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一向被推崇为“书坛风流”,在笔道流泽、婉转妩媚上,有胜过王羲之之处。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魏晋时期文人都喜欢服药求仙之说,鸭头丸是一种中药丸药。唐朝王焘和的《外台秘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医书都提到过,是一种利尿消肿的药。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写信告诉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将求教。
3、中秋贴:(请点击)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碑帖鉴赏:王献之——鸭头丸帖
|
王献之行草书。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
碑帖鉴赏:王献之——中秋帖
|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释文: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