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毅论:(请点击)
此帖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法则。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黄庭经:(请点击)
小楷。关于黄庭经,还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
3、《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宋赵构《翰墨志》载: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以及本家子侄凝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兰亭序》。唐何延之《兰亭记》曾云:“凡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不及之。”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行书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中以冯摹本为最佳,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而刻帖“定武本”则源自欧阳询摹本,为存世最佳石刻帖本。
4、快雪时晴帖:(请点击)
此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乾隆皇帝极珍爱此帖,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他将此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宝藏在“三希堂”中。
5、孔侍中帖:(请点击)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二帖连为一纸,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此帖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6、丧乱帖:(请点击)
《丧乱帖》与《二谢帖》、《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他对故乡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王羲之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7、十七帖:(请点击)
此帖风格典雅,不激不厉,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全帖行行分明,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前人对此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8、行穰帖:(请点击)
此帖运笔轻快,流美自然。有董其昌题跋:“东坡所谓‘君家两行十三字,气压邺侯三万签’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则赞它“于浑穆中精光内韫”。
9、姨母帖:(请点击)
此帖是王羲之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时,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写下的。此中姨母猜测可能就是其少年时的书法老师卫夫人卫铄。此帖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风格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 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10、七月都下二帖:(请点击)
二帖合装裱为一卷,行笔流畅散逸。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书帖作于穆帝永和十二年(356),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11、寒切帖:(请点击)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其中“谢司马”应为王羲之至友谢安。此帖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12、平安帖:(请点击)
《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此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碑帖鉴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碑帖鉴赏:王羲之——孔侍中帖
|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碑帖鉴赏:王羲之——姨母帖
姨母帖
碑帖鉴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
《洛神赋》是王献之的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共计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今只传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现藏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