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宾虹 篆书七言诗句 轴 68.2×33.5cm 纸本 1950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钧天乐作鱼龙舞,大夏功成汪(燕)雀齐。庚寅初春。黄山宾虹年八十又七。 鉴藏印:浙江博物馆藏(朱)
面对黄宾虹的书法作品,孤立地评价其风格渊源及成就,总觉不妥;将他定位为“画家书法”,也会觉得不够。所以,我们不如把视点首先放在他的书法观上,即有关书法的理念,包括他于古文字研究、笔法研究的独特见解,或许可扪及黄宾虹艺术世界的灵魂或谓根基,由此来看他的书法实践,方可有所依据。
黄宾虹的成功模式是“大器晚成”,即一生修炼,暮年方得成果。当然,一个画家,尤其开一代风气的宗师,他的成长和成功,并不仅仅取决其本人的资质天赋,画史发展本身的规律,所身处的历史机缘,也在制约着画家成功的可能性和途径。但是,本文还是期望在大致把握这一大的画史背景之下,先将着眼点放在黄宾虹之所以能成大器的“慧根”是什么这一探问上。也就是说,在他的资质天赋中,什么是重要意义的“慧根”呢?且这一“慧根”与其大器晚成之“器”又有着何种关系呢?

黄宾虹 章草临西晋陆机《平复帖》页 21.5×37.5cm 纸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鉴藏印:浙江博物馆藏(朱)
有这样两条线索应该很重要,一是黄宾虹在近六十岁时编定的《黄氏先德录》中,记下他八岁时与族中前辈翰林公黄崇惺的一段交往:小小年纪即用“六书象形”的原理来回答老翰林“何为蚱蜢舟”的问题,博得老翰林的惊奇和褒奖;二是在七十八岁时将编订了近三十年的著作《古印文字证》交付刊印时,作诗《识字一首》,颇为自得地回忆起“曩余秉庭诏,爪掌识会意。赐赍襁负中,嬉笑得饼饵”的童年趣事。我们知道,六十岁前后起,正是黄宾虹于山水画真正开始了殚精竭虑的探索进程;八十岁前后,则是他开始走向功德圆满之时,在那样的时刻里,他自己是否也在有意无意间寻找、印证那种我们或可称之为“慧根”的东西呢?于“六书”即汉文字的造字法则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特别颖悟,应该就是“慧根”之所在,黄宾虹强调这一点,当有深意在焉。

黄宾虹 篆书临羌钟文 轴 112×39cm 纸本 1941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款识:吹万先生邮示钟释文六国书体多于周印相合足资考证古文拜惠嘉贶临此博笑辛巳之春黄山宾虹 钤印:黄宾虹(白) 潭上质印(白) 片石居(白) 鉴藏印:浙江博物馆藏(朱)
黄宾虹的深意关乎画史的进展,“道、咸金石学盛,画学中兴”,即金石学是中国画经靡弱之后有望复兴的重要学术背景和学术动力,这是黄宾虹提出并不断完善的重要见解。而金石学也是他一生持续深入的研究课题,他庆幸自己有这份特别的天赋和机缘。黄宾虹最早的著述是《叙摹印》、最早的著作是1903年编订的《宾虹集印》。1907年出徽州初到上海这个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时,识其画者寥寥,但都服膺其为藏印大家,是释读古文字的专门家。我们今天读到的他与友朋们的信札往还中,最多见还是有关所藏古印或过手古印的通报、印蜕的互递、印文的商榷等。从1903年始,编订所藏古印谱在六、七种上,而最自矜的是所藏大都为六国古,下功夫也最深。因为在他看来,六国时期,上承三代,下启秦汉,南北东西各地域的文字,无论空间关系还是线条形态都呈现出自由烂漫、变异多端的特征,最具开放意味的创造性。从1911年开始,他搜罗、排比有文字的陶范残片及与之相合的古,至1929年,运用刚刚进入中国的考古学和考古方法,编成一册《陶文字合证》,影印陶、金两组文物,相互印证“昔范土铸金,即以金文抑埴,初无二理”的史实,也“可证实印之用途”。“说略”中还称,陶、文字可见出书体及风格异态:“书体中有雄浑、秀劲约分两种,皆是以为书法源流之参考。”进入晚年的黄宾虹对有意为其集画成册印行出版的朋友表示,他有心出版流布于世的,一是他的画史研究著述,二是“发人所未发”的古及自己对古的释读。及至九十二岁逝世后,其夫人宋若婴携子女捐给国家的遗物中,古印已积有893方,手订的大、小、官印、玉印、图腾等印蜕并附释文共六册,这都是他一生心血所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