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牧放1961年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天赋和努力,还离不开人生机缘,使之能获得超越常人的阅历和眼界。谢稚柳便是在人生阅历、鉴赏眼界和艺术历练上得天独厚的一人。 讲述画外之音 许多人对谢稚柳书画造诣的认识只局限于他那些应酬笔墨,而未见真山。谢稚柳先生仙逝十年来,尤其近两年,时有其生前从未面世的精品力作浮现于拍卖市场,掀起阵阵波澜。恰如云南普洱茶,越陈越香醇。他的书画并不以张扬乖戾的气势震撼人,而是以淳厚雄浑、清丽幽雅的气息渐渐沁人心脾。慢慢品味,方知高深。 上海书画出版社新出的《谢稚柳》画册,令人对这位前辈又有了更多的了解。画册汇集的,多为谢氏至亲好友珍藏的精品,展现了谢稚柳艺术生涯不同阶段的风格演变和艺术造诣。 谢稚柳早岁从学于江南大儒钱名山,见识了他的藏画,并迷上了明代画家陈老莲。他早年的花鸟画和书法都有着明显的老莲风韵,然未学老莲之诡异冷峻,而多取其清丽工致,洋溢着阳光的气息。这种阳光气息是谢稚柳天然的本性,映照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中。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有机会见到并临摹了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燕文贵的《溪风图》以及李成、郭熙等名迹,使之超越了较近的明清山水画风的羁绊,而神交于五代北宋大家,渐渐形成雄浑大气又不失润秀氤氲的山水画风。 与张大千的交友是谢稚柳人生中重要的一环,由此拓展了他阅历的空间。尤其在领略敦煌壁画之瑰丽奇美后,大大开拓艺术眼界和胆魄。这些因素促使他日后画风综合唐人的绚丽、宋人的精工以及明人写意笔墨的概括精到,自成一体。 1949年后的40多年间,他为中国的博物馆书画征集鉴定而奔走,过眼之历代名迹无数。仅以1987年起之7年内,他作为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就鉴定了全国27个省市、208个单位所藏的历代书画7万余件,并编成《中国古代书画目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有这样的经历和眼界,一个画家自己当如何下笔?从谢稚柳的一首诗中,我感觉到他的心情:“蜀山秦岭为攀留,燕范遗踪尚可搜。痴绝雾城年少客,寻常晓月误帘钩。” 传统书香世家的出身和从学的经历,使谢稚柳内心深处或许更认可自己是一个文人,尤甚于画家。他的书画所营造的,其实正是中国文人的理想家园。 谢稚柳晚年自号“壮暮”,隐隐流露了一个艺术家的胸怀和审美取向。从他晚年的笔墨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既“壮”且“丽”的境界。(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林明杰)
秋山晴碧1977年
峨眉秋色1985年
谢稚柳在壮暮堂中
水村图1950年代
牡丹1970年代初
Email:37790145@qq.com(总编信箱 ) 热线:028-87247917 编辑QQ:37790145
地址:四川都江堰市奎光西上63号灌天艺术网 邮编:611830
灌天艺术网www.cnsdm.com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2022 蜀ICP备12001825号-1
支持单位:都江堰市文联 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 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 蜀人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