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名门望族之家,1942年圆寂于福建省泉州。他是中国现代艺术大家,一生涉猎的艺术门类极多,且多有卓然不群之建树。本文单就大师的书法艺术做一些研究与探讨。
弘一法师自幼临习碑帖,从先秦汉魏乃至唐宋诸家,无不遍涉,而尤以秦汉六朝之碑体为重。因为在弘一法师的青少年时代,正是碑学风气盛行的时期。在书学上,由阮芸台、包慎伯、康南海等学者所大力倡导的碑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他的学书道路。他起步基本上是“胎息六朝”,走的是雄强朴厚的碑路。但对于帖书中那种与碑体不同的飘逸灵动,他也能兼收并蓄。因此,他写的虽是碑体书风,却丝毫没有一般碑路书家极难避免的刻板雕琢习气。他先是融帖入碑,后来几经变化,最后以帖书为主,开发出超凡脱俗,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境界。
纵观弘一法师一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以出家为界,可分为出家前与出家后两个阶段。在出家后的那个阶段,依照创作发展和作品风格分,又有初期、中期与晚期之别。所以整体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三十九岁出家以前的第一时期:在这一期内,他除了涉猎各种字体,广泛临摹名碑法帖以外,也同时在仿书自运上有了相当的成果。可以说是“以古为师”的阶段,其一生书法创作,于此打下坚实的基础。
弘一法师这一时期的临古作品,根据初步考察,所临摹的碑帖,大约有三十五种左右,保存比较完整而又精彩的是“李息翁临古法书”。整体看来,受到北朝元魏书风的影响最大。其中最为得力、体悟最深的,当是大家所熟知的张猛龙碑。在弘一法师书法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猛龙体”是其碑体楷书中成体最早,运用也最广的一种书体,而且呈现出由碑阳文字向碑阴文字风格转化的渐进发展历程。 二、三十九岁出家以后至四十八岁为第二期:这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的初期。在这一段期间,他已强烈感觉到,六朝碑书虽有长处,也有其限制。尤其是他已深入掌握的“猛龙体”楷书,尽管“结构精绝,变化无端”康南海语,但仍不免失之于粗犷,野气太重。对于讲究“文质彬彬”的弘一法师来说,过于质胜于文了。在这一时期大约十年之间,他不断转换、尝试,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他在这一时期所呈现出来的风格是,由平正而追求险绝,变动性最大,书风最不稳定的一种创作形态。相对于后期的创作成果而言,这可以算是产前的阵痛期。
弘一法师曾经屡书的一句话最能概括这一时期的价值和意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三、四十九岁至五十四岁为第三期:这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的中期。在这一时期里,他在前二期的扎实基础上,不断地在融合和转化,也完成了很多形象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个人书风的塑造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风格是一种结体修长,笔画柔细的小楷书,也就是他四十九岁时为丰子恺所绘的《护生画集》题字所用的书体。这种字体是弘一法师晚年创作成熟的那种绵洁净劲,细致灵韵的书体之滥觞。
四、五十五岁至六十三岁圆寂为第四期:这是弘一法师出家后的晚期,也是他一生书法艺术创作的集大成时期。在此期中,渐渐以帖书体取代了碑书体。在他五十七、八岁间,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完全成熟。字里行间无不焕发着一种高华的生命力,点画精纯,细韧剔透,“就每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起充实之感……”叶圣陶语。
从整体看,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造诣,当以晚年“思虑通审,志气和平”后,所蜕化成熟的书体成就最大,艺境也最高。此种书体乃是弘一法师毕生出入古法,绝空倚傍,脱胎转化,所锤炼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书体。若称之为“弘一体”,亦无不可。
弘一法师在其一生中,将人生、艺术、佛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既深化了自己的灵魂,也为后人树立了一盏难以超越的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