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1626~1705),本名朱由桵,有雪个、个山、人屋、良月、道朗、八大山人等别号,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朱权封宁王于南昌,繁衍八支,朱耷属弋阳王支,袭封辅国中尉。他的父祖都善书画,因此朱耷从小就受到艺术陶冶。八岁即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并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后进官学为诸生。明亡后,遭国毁家亡之难,他心情悲愤,便装哑扮傻,在门上贴个大哑字,不与人语。二十三岁时他在奉新县耕香庵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清康熙初年,他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其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独自走回南昌。在一年后他又回到了青云谱,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主持。自己隐避在南昌附近的北兰寺、开元观等处,靠卖画度日。再后自筑陋室,名“寤歌草堂”。 朱耷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的成就,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他是一位写意派艺术大师,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 朱耷在绘画外,对于书法、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精研石鼓文,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近人研究八大书法,追其师承渊源众说纷纭。或曰宗二王、宗董其昌、宗王宠等等,终如寻其书画师承,至今无一定论一样。据王方宇先生考证:最初,朱耷受欧阳询的影响很深,稍后学董其昌的行草,又转入黄庭坚的夸张开阔等,多方探索,再追寻魏晋人书法的气质,终于参用篆书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中锋圆润,又婉约多姿且厚重浑成,富有晋人气度。 朱耷对艺术修养与功力铸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读书至万卷,此心乃无惑;如行路万里,转见大手笔。”
朱耷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题画诗轴(请点击):
行书,此轴录五言题画诗一首。书法纯用中锋挥就,行笔沉实,笔划圆劲而流畅。结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结构舒张,有王宠书风遗意。通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 释文:“鸰原此高蹈,鸿鹄曷翱翔。下者命隽匹,乐天归草堂。北风岁已晏,秋水人何方。迢递巢云子,渔歌楚竹傍。八大山人题画。”
2、 弇州山人诗轴:(请点击)
此轴录明王世贞《喜肖甫中丞开府吴中》诗之二,文字与《四库全书》本《弇州四部稿》略有出入。 释文:“当时七子才名大,谁似金瓯出御题。摇笔江南开雨露,挥鞭海水卷虹霓。张公政就民堪乐,蜀国弦调听不凄。倘许元戎过小队,新庄亦字浣花溪。”
3、 手札册:(请点击)
此册集朱耷所书信札十三通装裱成册,故又称《十三札》册。此轴书法用藏锋、直笔写出粗细相对匀称的笔划,在端正中通过行间、字间的连带和字形的简化来求得通幅书法的变化,盖由于书者致书友人,全无拘束,缘纸走笔,纵横驰骋,了无挂碍,自能得其书法真趣。
4、 西园雅集卷:(请点击)
本幅录宋代米芾所撰《西园雅集图记》一文,文中记述了苏轼、王诜、米芾、黄庭坚、秦观、刘巨济等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共十六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与会的著名画家李公麟将此次盛集描绘下来,成《西园雅集图》。米芾则以文字形式将人物姓名、衣冠、坐卧神态及周围清幽旷远的环境一一记录,以备后人追随。此后,“西园雅集”便成为绘画史上常见的题材,米芾此文也成为对其最准确生动的注释。此卷为八大山人晚年手迹。点画少顿折,多减省,将绘画的意象变化融入书法中,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意法相协,圆熟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