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时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他哥哥哲宗赵煦(神宗第六子)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召立端王佶继位。赵佶继位在当时曾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认为其轻佻不可以治国,但向太后力荐之,并以神宗语驳斥反对派:“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十六》)赵佶即位第二年,向太后去世,这是赵佶统治政权的开始。赵佶即位后不久,即重用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免,时称六贼。赵佶还以“绍述”的旗号,定司马光、文彦博等百余人为“元祜奸党”,定章悼等人为“元符党人”,刻石朝堂,以示贬斥。 赵佶在生活上穷奢极侈,和六贼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他派朱勋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即丰盛、亨通、安乐、阔气之意)的园林,名为“艮岳”。“花石纲”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赵佶还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十月十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 宣和七年(1125),金兵犯宋,赵佶让位于皇太子赵桓(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再次南下,攻破汴京,赵佶、赵桓父子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被掳往燕京(今北京城西南),拘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至此北宋覆亡。史称“靖康之变”。高宗绍兴五年(1135),赵佶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后宋金根据协议,将赵佶遗骸运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赵佶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辑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的推动和倡导,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都是有突出贡献的。赵佶是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他治国固然无能,但是艺术造诣极深,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工极研,堪称一代大家。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作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词集有《宋徽宗词》。如果仅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他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都享有无可争辩的崇高地位。 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精髓者寥若晨星。正如《书史会要》推崇的那样:“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
赵佶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秾芳诗帖》:大字楷书,书法结体潇洒,笔致劲健,为赵佶“瘦金书”代表作。清代陈邦彦曾跋曰:“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这既可看作对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也是赵佶“瘦金书”的典型作品之一。此帖健笔开张,笔画顿挫有力,瘦劲挺拔,给人以媚丽之感。此册页曾经清宋荧、乾隆内府、嘉庆内府等收藏,《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这幅诗帖也是展现赵佶“瘦金书”神采的精品之一,是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帖上的每一个字都细瘦、挺拔,笔划舒展、遒丽。在转折处,都明显可见书家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干脆等特点,通幅极具精神。
是赵佶一件非常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这件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 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随泥花片湿相重。”
是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时赵佶四十岁。是卷写在一张长达十一余米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气势极为壮观。观之“飞动若虎踞龙腾,风云庆会,远异常流”,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欧阳修曾感叹书法在宋代的衰落,原因在于众多书家拘泥于法帖,赵佶却能不为流行的法帖所拘束,并能独创一格,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