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蔡襄为人正直,知识渊博。他的书法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构字收放合度,得心应手,极尽自然;行文如行云流水,尽现妍丽遒劲之态。苏东坡曾在《东坡题跋》中赞蔡襄曰:“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而欧阳修对蔡襄书法的评价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蔡襄不是一个开宗立派的大师。总体上看,他的书法还是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但他却是宋代书法发展史上不可缺的关纽人物。他以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承前启后,为后世所瞩目。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人们才用蔡襄取代了蔡京。这一点值得商榷。
蔡襄的主要作品: 1、蔡襄尺牍:其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字字端雅,雍容大度,一笔不苟,似乎全用颜法,只是结体略扁。
蔡襄行草书的代表作。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
北宋皇祐二年(1050),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十一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四十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继而宏大了宋代行书尺牍书法的艺术内涵,使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时期。
草书翰札。潇洒劲逸。结体欹正大小,重轻疏密,随心所至,一气呵成。黄庭坚说:“君谟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