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热衷佛老。他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于诗,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齐名,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黄庭坚的书法渊源多种,主要受颜真卿、苏轼和南朝刻石瘗鹤铭影响,后见怀素草书自叙帖,受到很多启发,用笔趋于圆劲,多连绵草势。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诗帖》、《苏轼黄州寒食诗跋》等,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至于他的草书,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黄庭坚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花气熏人帖:(请点击)
草书,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此帖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极得天然之妙。 释文:“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2、 李白忆旧游诗卷:(请点击)
草书,为黄庭坚代表作。据明代书画家沈周考定此卷为黄庭坚在绍圣年间被贬黔中后所书。正如沈周在诗卷的题跋中所说:“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祝允明评论此帖说:“此卷驰骤藏真,殆有夺胎之妙。”此诗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3、 黄州寒食诗卷跋:(请点击)
是黄庭坚在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后写的一段跋语,此跋历来为人们所珍视,与原帖合称“双璧”。跋文用笔锋利爽截而富有弹性。其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由于黄庭坚善于把握字的松紧,因此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了艺术的化境,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4、诸上座帖:此帖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是黄庭坚为友人李任道所录写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此帖深得怀素草书真意,如龙搏虎跃而又圆婉超然,纵横之极,而又笔笔不放,取势侧欹,左右开张,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谓气势豪迈,超凡脱俗,尤其能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黄庭坚晚年杰作。
5、松风阁诗帖:(请点击)
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作了这首“松风阁”的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这件书迹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像是船夫摇桨用力的样子。不论收笔、转笔,都是楷书的笔法,下笔平和沉稳,变化非常含蓄,轻顿慢提,婀娜稳厚,意韵十足。在后段提到前一年已去世的苏轼时,心中不免激动,笔力特别凝重,结字也更加倾侧,是尚意书风的典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