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哦戮邮浚贾菝忌?今四川眉?人。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以诗文并称“三苏”。东坡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宦海浮沉,命运偃蹇,于文学艺术却有不朽之地。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还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了深厚朴茂的风格。
苏轼的主要书法作品有: 1、黄州寒食诗: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筑室于“东坡”,东坡之号即始于此。是卷系元丰五年(1082)寒食节苏轼所发的人生之叹。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为此卷作跋,字形体之大,超过东坡本文寒食诗,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董其昌尝谓:“东坡作书,于卷后余数尺,曰以待五百年后人作跋。其高自标许如此。”《黄州寒食诗》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赋》,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赋,自识:“去岁作此赋”,因此本卷应书于元丰六年,时苏轼四十八岁。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代董其昌跋《前赤壁赋卷》:“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这正是由于东坡的文学修养深厚,书法传统功底坚实。结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气势,特别是用墨虽浓,而灵活不滞,看去平平正正,但令人玩味无穷,被称为宋代第一,并不为过。苏轼此赋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人格性情跃然纸上。
该帖为宋神宗元祐八年(1093),苏轼五十八岁时书。清高士奇《江村销夏录》著录。后有蔡松年、施宜生、刘沂、高衍及张弼、高士奇、沈德潜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此两诗为逸诗《李太白文集》所不载。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即《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或称《罗池铭辞》、《荔子丹碑》等,行楷,刻于宋嘉定十年(1217)。罗池庙,原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庙内立有韩愈撰写,沈传师书写的《罗池庙碑》,其碑久佚。此碑据苏轼所书原碑文末篇的“迎享送神诗”真迹上石,在用笔上虽仍是三分笔,但温厚中出险辣,得气得势。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钩,而是一泻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铦利之锋芒挟裹而出。结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鹅”字特大,且用行书,众多“兮”字,也随手妙变。清人评:“《罗池庙》健极,本唐人法而变其方整,本晋人韵而偏侧取势,摆宕有姿,大小长短,随其结体。此碑笔力扛鼎,结体雄健,似乎从颜鲁公《东方画赞》化出,肥而不肿,厚而不软,实为苏字大字之冠。”
5、丰乐亭记碑:楷书。欧阳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佑六年(1091),已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