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675~750),字伯高,又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宦游京兆,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善草书,号“草圣”。他为人桀骜狂放,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旭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懦啤拔庵兴氖俊薄?lt;BR> 张旭的书法,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可以说,张旭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1、肚痛帖:(请点击)
草书,无款,传为张旭书。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帖仅三十来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2、 郎官石记序:(请点击)
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立,现存陕西西安。原石久佚,传世仅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
3、 古诗四贴:(请点击)
草书,传为张旭所书。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在章法安排上,疏密悬殊很大。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此帖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作。
4、终年帖:(请点击)
草书,此帖作为张旭的作品是公认的。唐蔡希综《法书论》:“旭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由,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由此可见,他的草书迥异于“不激不厉”的大王书风,而取法于“纵逸不羁”的王献之。《终年帖》留给后世的是那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如云烟缭绕,变幻多姿的艺术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