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初为隋炀帝近臣,入唐以后,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卒谥文懿。虞世南身体文弱,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尤喜书法,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友善。虞世南志性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深得唐太宗器重。唐太宗也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并经常临写。相传有一天,唐太宗书“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正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唐太宗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道:“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 太宗还命画图像挂在宫中凌烟阁。太宗曾称虞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
虞世南的主要作品有: 1、孔子庙堂碑:(请点击)
楷书,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此碑结体平实端庄,用笔俊朗圆润,气息宁静浑穆,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2、汝南公主墓志:(请点击)
行书,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
碑帖鉴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
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
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行,共222字。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相传唐太宗临右军书法,写到“戬”字时,虚其“戈”令世南补之,然后拿给魏征看。魏征说,圣上之书惟“戈法”逼真。可见虞世南书法造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