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知白(1915~2003年),安徽凤阳县人。名庭坦,号知白,又号涓涓庵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梅翁、如莲老人等。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国画系,从顾彦平学山水。1937年返乡任教,之后多年历经战乱,颠沛流离,1949年底定居贵阳。1964年调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国画室。1985年被聘为贵阳市书画院艺术顾问。出版有《刘知白画集》、《刘知白山水画集》等。

刘知白20世纪40年代作品
刘知白,画之大者也。大在何处?在于才、学、胆、识、功、力超出常人。对此,已有冯其庸等诸多先生述及,本文不赘。本文主要谈他的耄耋变法,也就是画家在离世前10年间创作的泼墨山水画,正是这批画,使刘知白成为中国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之一。
刘知白的艺术历程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年轻时旧而年老时新,五六十岁老成而七八十岁年轻。这恰恰是从文人书画传统内部,延续文人书画自身文脉寻求变革的艺术家比较普遍的特征。这条路常被称为“法古变今”(对应于“引西润中”)之路,这类艺术家常被称为“传统派”(对应于“融合派”)艺术家。
对今人来说,研习诗书画印传统已经成了打不完的基础、无休止的修行,这就往往把传统派艺术家的个性形成推到了人生旅途的后期,由此,晚成和长时期的寂寞耕耘便构成了这一类艺术家的最大特征。黄宾虹、齐白石如此,刘知白也不例外。这种状况与“引西润中”的林风眠、徐悲鸿30岁上下开创自家面貌,并分别出任了中国南北最高艺术学府校长的情况实在是大不相同。重要的并不是“晚成”而是“大器晚成”,回顾20世纪水墨大师,几乎全部集中在“法古变今”的路向之中,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人在世界现代美术史中的地位西方人认可不认可已无关紧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