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是一位前无古人的学者,其学术涵括历史、考古、文学、语言、文字、艺术、戏剧等等,无所不精深,且都有承前启后开创之功,他的书法被誉为“郭体”,才华风骨,与其学识修养之博大精深分不开。
《游大理十首》 其一(1962)
汉字书法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既是交流沟通之工具,又是文化、历史、传统之承载,也是一门独放异彩的艺术,具有多方面的欣赏价值。因此,研究汉字书法,书写汉字,应从文字的发生、发展,书体的结构,字形的演变做起,郭老在这方面有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并做出了突出的建树。 中国的汉字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从成熟的形体兼备的甲骨文、金文开始,就对书写有美的要求,不过甲骨文是用刀刻,金文是用陶铸,当时墨迹未能流传下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先简册、帛书,是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因此对先秦书法的研究,还须从文字学、史学领域扩展到书法艺术领域。甲骨文初出土于20世纪初。1937年,郭老在《殷契粹编》自序中,即指出甲骨文为一代法书,并对甲骨文分期和断代提出标准,为学术界所公认。1932年6月,郭老在东京撰写《金文丛考》成书,并在标题页背面用金文题写四言古诗:“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卮,愧无其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此诗书法严整,内容富有寄托,是郭老用金文书写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稍后于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郭老的研究方法仍是从文字史到历史的探索,和甲骨文、金文一样,都是亲自摹写,为后学指出了释字、学书的一条必经之路。郭老在所著《卜辞通纂》中的甲骨文摹本,《殷契粹编》自题书签及《石鼓文研究》中的摹本等,都是最好的书法作品。尤其是石鼓文拓本,选用明安国所藏先锋本,为安氏十鼓斋中第一本,其摹写之字更近于原本。郭老此项研究工作,当时受到马衡、沈尹默诸先生的称赞,沈尹默先生并为《石鼓文研究》写了序言。 秦汉以来,通行的是隶书,直到魏晋楷书广泛流行之后,隶书才被取代。隶书在发展过程中,体势风格有很大变化。我们知道,隶书在秦代初创阶段,可以认为是篆书的潦草写法,用笔多带篆书意味,这样的隶书称为秦篆。到了汉末,形成由扁而方,波磔变态,演化成汉隶。魏晋时期,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出现了小楷书,但应还有一些隶书笔法,故楷书有时被称为楷隶或隶楷,同时出现了草书,应是根据汉隶或楷隶的架式写成的潦草的字。郭老在《兰亭序》讨论中,认为由于南京王谢墓志的出土,进一步否定了王羲之书《兰亭序》的可能性,指出今所见的《兰亭序》无晋人书法风度,这种见解是在比较鉴定学的基础上得出的,是郭老对书法史研究的一大卓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