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先生生于1913年,山西省稷山县南阳村人。原名豫泰,别署丁中、樗庐。肄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和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后转入苏州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学习。1951年秋,先生到山西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至今,曾担任科主任、系主任、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山西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全国六届、七届委员,山西省政协五届、六届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委主席、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国韵文协会顾问、山西省古典文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协名誉主席,还兼任全国和省一些学会、协会、研究会的各种职务。
2006年8月26日,为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九三中央学社宣传部、中国书法家协会、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大学等单位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姚奠中书艺展》和“姚奠中书艺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评论家,对先生的诗、书、画、印给予很高评价,对先生弘扬民族文化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高度赞颂。同时,山西大学举办了“纪念章太炎先生逝世7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姚奠中艺术馆开馆仪式”和《姚奠中书艺》、《奠中讲习文集》首发式。早在1993年,姚先生就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书画、篆刻展。和这次一样,他的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是自作旧体诗。在他厚重华滋、苍莽雍穆的作品中,观者可体会到他的学识博综覃思,识解超迈,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字里行间充满对国家、民族复兴的一片赤子之情。
姚先生从读私塾起便对书法产生了极大兴趣,日课大小楷,十年不间断。他的书法初从元代虞集入手,后又攻颜,并顾小篆和隶书。就学太原后又深研《石门铭》和《郑合碑》。1935年,先生考取了章太炎唯一一届国学研究生,接受章太炎的亲炙,在学问和书法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先生的小楷已呈现端庄、凝重、古朴之气。他总结自己几十年的学书之路:正书由赵松雪转颜鲁公;魏碑由《石门铭》、《郑合碑》而《张猛龙碑》;隶书由《石门颂》转《张迁碑》,参《曹全碑》;篆书经汉碑头、《天发神谶碑》而《三体石经》;行书以颜为基础,融篆、隶、魏碑为一体,参以历代名家,不守故常。
姚奠中先生的书法,笔笔厚实,每笔每画都经得起细看推敲,起笔收笔绝不飘忽,雄强奇崛中充斥着浓烈醇香的书卷气,蕴含着昂扬、大气、至刚的精神,遍体浩气流行,达到了时空允许的一定高度。亦如先生为书法大家卫俊秀先生所题:“丰筋多力卫门风,笔走龙蛇气自雄。的是承传有典则,耋年更见染翰功。”姚先生书法诸体皆工,篆、隶、正、行、草各体皆备,而在诸体中尤以行、草是他的强项。这两种书体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精神的艺术形式。儒家的中庸平和,道家的高迈徜徉,禅家的神秘旷远,都可以在行、草书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先生虽年过九十,但有真力弥漫的健旺精神,用大雅不俗的人格魅力和雄阔豪放的气质,书写出自己在天地间的独特感受,将一种独创风格推到了一时无人企及的高度,所溶铸的苦心让观者一目了然。先生的行、草书点划萧森、中宫严谨、四周辐射,运锋含蓄而明朗,忘工拙而至工,无锐不钝、无钝不锐,紧凑的开张、疏宕的收敛,无法而法涌笔端,一片纯真、稚气并颤动着一股隐性的逆行的微澜,笔笔厚实,意浓而难以言传,挥毫直写,一意为之神行。先生的隶、篆,厚重生涩、苍莽大气、蕴藉含蓄、端凝紧凑、质朴博大、高明平实,磅礴的气势沉雄壮阔,入化的情怀雄肆威严,给人以庙堂重器般庄严的感受。亦如先生论书绝句:“篆隶独擅邓石如,微嫌文字欠工夫。单从古篆评翰墨,愿向江东看二吴。”
姚奠中先生的绘画与篆刻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都非常精到。在中学时代,姚先生就开始学习山水、花鸟和治印。中年后偶而为之,亦出手不凡,上世纪40年代执教于云南大学时,曾继闻一多先生之后挂牌治印。先生的山水画,笔笔生发,恣意纵横,毫无斧匠之痕。笔力遒劲、空灵超越、气韵流转、内气充溢、莽莽苍苍、神韵盎然。先生的花鸟画,墨沉淋漓、韵致生动,具有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神妙境界。先生多写墨竹,属湖州竹派一脉。湖派是北宋中期,集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文同和苏轼以竹为题材,以水墨为手段,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以诗、书、画结合为形式所创立的。经过历代发展,对中国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独立一科。先生所写之竹,不拘泥成局,会心得神,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纵横老辣,尽融书意,随意挥洒,俱得天趣。先生的篆刻既有秦之古朴,又有汉之气魄。作品情、格、神、韵非常讲究,古朴苍劲、凝重大气。
著名学者周汝昌在《姚奠中书艺》的序中,对姚先生有很贴切的评价:“中华古圣贤,其实都是大艺术家。”“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通。凡我当今将来的莘莘学子,都可以从这一册艺术表现中,领会造诣高深的前辈而生敬心,又由敬心而生希风跻古之念,则薪火递传,光焰永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