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庄
贾才(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内蒙古书协顾问):康庄1946年生于辽宁省义县,长于京华,从小受家庭的艺术熏陶,与其兄康殷、康雍、康宁及其侄儿康默如被视为书坛“五康”。他们以雅俗共赏的书风特征享誉书坛。康庄是1968年到呼和浩特农村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那时,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坚持读书、练书法。那些年,他最大的经济开销是买煤油,在煤油灯下面对字帖刻苦临写成了他寄托情感的最好方式。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在欧体楷书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他又在书法中融入魏碑笔法,形成工稳雄强、豪放中不乏儒雅的独特书风。他的楷书曾在1988年中国书画报社组织的群众性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书法十佳”之首,可见他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书法家。多年来,他为内蒙古书法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张飙(中国书协驻会副主席):对康庄的艺术之路我有三点体会。一、不向命运低头的人,命运会向他低头。我们俩的生日只差几个月,我上了大学,他去了内蒙古插队。后来很多插队知青回来了,他留在了内蒙古,做成了自己的事业。二、对艺术钟情的人,艺术也钟情于他。插队期间,在生活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他最大的花销是买煤油,可见他在书法上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三、默默奉献社会的人,社会会给予他回报。他是从纯传统功力中走出来的,有才气,有悟性,又耐得住寂寞,多年向社会默默奉献,理所当然是我们书法界形象的典范。
刘艺(中国书协顾问):我与康庄认识的时候他35岁。我那时主持中国书协的展评工作,他是评委。他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有两点值得我学习、参考。一是他写欧体楷书,把欧体的几个碑都研究透了。他写欧体,但不纯属哪个碑,对欧字既能吃得透又能融会贯通。一般写欧体都是小字,康庄能把它写成大字,这是对古人的发展。康庄的大字从点画到结构都写得相当老辣、老到。再有,他的楷书结构非常险峻,尤其是捺笔,更是险,给人以不平衡的感觉。那是一种不经意的险峻,已跳出了欧字的范畴,有魏碑遗风,金石味很重。二是佩服他从小就写楷书,至今还继续写楷书,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的精神。
张旭光(中国书协副秘书长):他的字与名字一样,字是康庄,人是康庄,庄得凝重、大气、正大。他1996年出版的隶、楷两体《正气歌》很精到,把所写内容的精神写出来了,给人以厚重感。康庄的楷书在法度之上多了开张、流动的内涵。他的创作改变了我的一种看法,即:楷书达到了精致的程度很难写。书法要达到雅俗共赏比纯雅、纯俗难度都大,但康庄做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风格大多数人都能欣赏。我建议他今后的书法创作在凝重的同时再增加些墨色的变化。
薛夫彬(北京市书协副主席):他的书法特点是严谨、精到、方正。他的为人和艺术是统一的。精到、精致、精美、精练、精审,才是真正好的。创新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新不是标准。而标准应该是精到、好。康庄的作品既精到又好,值得我们思考。学书法得有点儿挖井的精神,挖坑再多也出不了水。
周志高(《书法》杂志执行主编):一些大展正书很少,特别是正书大字尤其少。许多人避开正书,原因是练得苦,又很难达到高度。对于正书,康庄几十年孜孜追求,并能把方方面面的内容融合进去。上海的白蕉、邓散木都是从欧字中出来的,但最终正书都没有形成个人风格,是从别的书体走出来的。有句话说:“学《九成宫》,十个有九个不成功。”所以,他能坚持多年写欧体,写出这种水平,很让人佩服。建议康先生今后注意墨色的适当变化,再写些榜书。
于曙光(中国书协研究部主任):康家的楷书、隶书是个好品种。康庄倾其一生打造自己的品牌,相信历史会给扎扎实实打造品牌的人留下品牌。康庄的艺术之路给我的启发是:要在创新中集古人精华,最后形成自己的面貌。
西中文(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康庄主攻楷书。我认为他的楷书有三个特点。第一、古雅端丽,平淡冲和,深得楷书雍容娴雅的韵味。康庄楷书用笔沉稳,笔沉墨实,笔笔到位,以中锋为主,时以侧锋体现笔墨的韵味和线条的丰富;以方笔为主,时以圆笔、尖笔穿插其间,糅刻厉之态和圆融之意于一体。第二、康庄楷书郁勃沉难,重拙朴茂,力屈万夫。康氏从欧体入手,但没有在欧体面前止步,而是继续沿波讨源、寻根究底。他在谈到自己的学书体会时说:“欧阳询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其书法许多字直接取法于篆隶,又与魏晋书风相接。故此,写欧字如不带些汉隶、魏书风韵,就不能将欧书的内在情致完美地表现出来。”康庄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第三、康庄有自己独特的变守观,概括说来就是能守能变,坚守缓变,变而能守,守而能变。他说:“近年来,有许多人追求新奇,像我这样走传统之路的人,则多方受到批评。但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其实康庄亦非不变,他说自己是“把握自我,静中求变”。这充分体现了他注重变化条件、追求水到渠成的创新观。多年来,他追求欧体楷书与北碑、篆隶的古厚气息相结合,力图在欧楷的森严法度中融入稚拙朴茂、萧散淡远的意境。他的努力和由此产生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楷书风格积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康庄目前的年龄,应该说尚有冶铸酝酿的从容,而且经过多年积淀,他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变化、创新资源,也许近年来书风的活跃正是他艺术风格丕变的前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