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解读张乃田的书法艺术
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张乃田是一位执著的艺术追求者,多年来潜心书艺,受教于童雪鸿和单晓天。从较早的国际临书展、自贡国际书 展、一届全国书展和二届中青展等开始,他就基本上参与了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书法活动,成就斐然。面对成功的坦途,张乃田却急流勇退,使自己沉下去,进而完成自身文化生命的再一次塑造。
近十年来,他一直低调面对新闻媒体,甘守寂寞之道,独自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再造过程,终于在笔下展现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审美意向。
书法传统历史中有数不清的美好字迹,走进传统深处,会体悟到经典创作的美轮美奂,让人感到欣赏创造的无限快感,同时更可为继承传统和营造未来提供坚实基础和巨大空间。张乃田多年沉潜其中,取法米芾、王铎等经典书家,对汉简、《张迁》和“二爨”领域也作过停留。这后部分当中更多地保留了书法质朴随意的天性、超越规范的恣肆和野趣,回荡着自由的韵律和飘逸的风神。这两种不同的特质因为张乃田的精心糅合而产生了奇妙的效应,在常规的笔法中不时有一种异趣闪现,但同时又没有逾越规范。
在学书过程中,张乃田从不以个人的好恶一味推崇碑版或帖学,而是转益多师,力取诸家之长,以冷静而理性的眼光审视优秀的古典传统,努力寻找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契合点。他的书法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寸纸片楮,在苍茫老辣、汪洋恣肆的情调中总溢出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以碑立骨,以帖养气,碑帖相融,互补互参。毫无疑问,他在行草书领域内成就最大。行草书最适合抒发情感,故书写时不应苛求一笔一画,而应着重于情感的酣畅抒发和点画的自由律动。刘熙载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为书。”书家只有将自身情感意趣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去,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张乃田的行草书创作体现了身心的高度融合。其用笔方圆兼施,力贯毫端,所书清雅秀健,腴润有致,线条润而不滑,涩而不枯,平正中见姿媚,高简处见浑穆,稳重处不失流动,轻灵中亦显沉郁。除行草之外,他对《张迁》、《石门》、《史晨》和《西狭颂》等汉碑隶书也作过“精研细磨”,在继承汉碑雄肆沉着基调的同时,强化了字体取势和线条变化,用笔方圆兼施,中锋侧锋并用,有意识地强化对比,突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效果,使作品增加生动感,具有跳跃性。他的隶书一改板正规严的常态,挥洒得轻松自如、古朴生辣。
在时下喧嚣的书坛,要想保持和塑造自己的个性诚属不易。面对外界纷繁芜杂的干扰和冲击,如何实践“笔墨当随时代”的宏旨,创造自己的个性语言,无疑是摆在所有书家面前的重要课题。张乃田以自己丰富的学识修养和勤奋的探索实践着这一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事实上,张乃田的书法并不刻意追求某种个性化。他的成功在于立足传统,在丰厚的传统中寻找自我基因,用自我的方式来诠释古典精华。他伫立于当前重形式、重表现的潮流之外,不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眩目,也无意于以极富冲击力的笔墨动人心魄,而是在恪守传统中升华着自己,作品的个性也因此凸现出来。
书法和做学问、做人是联系在一起的。美国艺术评论家苏姗·朗格说:“当你愈深入地研究艺术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和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一个艺术家或多或少地要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其影响往往潜入心底,绵远而悠长。张乃田具有含蓄内敛的生命观,他刚直随和、为人不苟、论艺不伪、安贫乐道且守谦慎独。这些刚正的儒家品格、求知治学的执著精神,使他在书法中找到了生命的着眼点,并用书法表现着儒家所提倡的“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的士人风范。他时常在安详闲淡的心境中去思考和创作,以深谙书理的慧质心性和心平气和的处世风范,将书法、生活和做人融会贯通。在他的理念里,书法是表现人生的,是表现书家自身体会的,因而不必追逐时见,“为赋新词强说愁”。可以说,从张乃田身上既可以观照出当年“书法热”的正面效应,也可领略到20年来一些书法家在摸索中前行的不懈努力。(左二图均为张乃田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