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邹振亚
张业法(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邹振亚先生饱受疾病折磨一年多时间仙逝而去,山东书法界同仁为失去一位忠厚长者、书协奠基人而深感悲恸。邹先生生病期间,山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先后多次到病榻前探视,为邹先生治病康复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仅此,邹先生每每激动异常,甚至流泪动情。在邹先生生命垂危期间,我与书协副主席顾亚龙到床前探视,他吃力地让老伴拿出一方印章并亲手交给我,说这是他平生刻得比较满意的一方印作,送给我作为纪念。这方印章从石质到篆刻都异常精美,印文为“仁者寿”三个鸟虫篆字。在我见到的邹先生的篆刻作品中,此印无疑是代表他篆刻艺术水平的上乘之作,也可以说是他平生得意之作。
几十年来,邹先生把毕生精力和才华,贡献给了山东书法篆刻事业的发展。他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和杰出的领导才能,组织了诸如“云峰石刻国际研讨会”、“汉代碑刻国际研讨会”等众多国际性学术活动,为整理、研究山东境内优秀文化遗产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丰硕成果。
邹先生早年参加革命,没有进过大学校门,在书法篆刻艺术方面也没受过专门训练,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自学成才型艺术家。他的艺术造诣来自他的勤奋。他不仅在工作上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在读书、做学问上也是如此,即使病重期间,一旦病情稍有缓解,便手不释卷。他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使人仿佛置身于高山大川之间,崇仰之情油然而起;听他谈艺论道,又使人仿佛到了荒原空谷,望不到边际。
梁修(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老友邹振亚与世长辞,悲不自胜,聊赋数绝,以寄哀思。
一 郑公妙迹竟如何?散满荒山委路隅。学者如云临海右,与君同画勘碑图。
二 高碑大碣峙天东,密丽恢弘各不同。四海群贤临盛会,从容领略汉家风。
三 邹鲁四山古石经,高浑久擅擘窠名。岁深不减争雄势,南帖北碑足抗衡。
四 补读佚书充腹笥,搜罗奇字富新知。老耽篆籀游于艺,汉石周金乐不疲。
五游刃恢恢入汉秦,匠心独造必精真。揄扬后进启新秀,不信文何无替人。
徐超(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文字书法学博士生导师):初识邹振亚先生的时候,先生已经退休。后来每次见面,问他正忙些什么,回答总是“补课”、“看书”。先生生活的细节我并不了解,但看他刻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印,大致就知道他追慕“后皇嘉树”,属清流一路的。与先生第一次畅谈是在他府上。那天,从《前四史》、《资治通鉴》、金文的写刻铸拓、书法与篆刻,一直谈到书风、印风与学风等,彼此都觉得许多话题刚刚开头,但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便约以下次。谁知这样的畅谈,竟成了惟一。那次见面,先生送我一册《韦绝印蜕》。第一页“韦绝”以下便是“君子立身务修其本”和“致知在格物”,其余有“补读平生未见书”、“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一生好入名山游”,又有徐特立句“群擎可柱天”等。先生一生刻印不知几何,但想来不在少数,而只选此数枚闲章入集,显然是心迹的集中披露,由此我们知道他是十分重视人格修养的人。
顾亚龙(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我与邹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作为一名会员帮助书协做一些工作。从那时起我就对他认真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书法艺术事业所表现出的高度热忱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这些都在影响并激励着我。
近日,我在书柜中再次抽出那摞《十钟山房印举》复印本翻阅,不禁感慨万千,不由得回忆起1984的一天。那天邹先生电话通知我和另外几位青年篆刻爱好者晚上到省书协开个会。会上邹先生宣布成立一个篆刻小组,让我们每周抽一个晚上到书协来,拿上各自的习作,互相交流、切磋。他特意说到:“大家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年纪大,就不好意思提意见,在艺术上我们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能进步和提高。”后来小组当中多数成员都成了山东篆刻界的中坚。这本《十钟山房印举》就是邹先生当时发给我们的学习资料。尽管后来购得了正式出版的新本,但我一直保存着它,并将继续保存下去,作为我今后做好协会组织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对邹先生永久的纪念。
郑训佐(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结识邹振亚先生是在七八年前的一次座谈会上。记得当时我谈论的是有关书法界的人文关怀的话题,振亚先生以他特有的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调表示了赞同,并作了进一步阐述。虽说是初次对话,但我已隐约地感到自己与这位老艺术家之间有一种共同的文化情结维系着。此后不久赴振亚先生府上拜谒,四壁图书的书斋里近五个小时的长谈真可谓耳提面命,曾经长期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涣然冰释。交谈之时,我随意地翻阅了振亚先生正在阅读的《二十四史》和外国文学作品,发现上面布满了用流畅的小行书所作的批注,其用功之勤、思考之深、见解之独到,足令我这个以教书为职业的后学汗颜。振亚先生病重期间,我前去探望,发现他的床上和茶几上仍然放着各种书籍,与我们谈论的话题也离不开艺术。在这样主要以悼念为宗旨的集体笔谈中,之所以指出我所经历的这几个情节,无非意在表明,振亚先生作为当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成功凭借的是由中西文化素养共同构成的广阔的人文背景,是“艺”外之功成就了他的“厚”,理性规约成就了他的“情”,而用功之勤则成就了他的“博”。
范正红(山东印社副社长):飞逝的时光开始让人感到邹老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但我发现越是如此,对他的怀念就越发地深切。
5月12日得知邹老逝世的噩耗,悲痛之际却也为这个日子而感到诧异。1999年筹备成立山东印社,邹老让我联系印制纪念邮封。他说,印社成立的主要日程虽拟定在5月13日,但12日代表就全到了,晚上要开会,成立时间邮封上印成5月12日好,再与筹委们商量一下,今后5月12日就定为山东印社成立的纪念日……其后,印社成立大会开得很圆满,许多新闻媒体都报道了1999年5月12日山东印社成立的消息,那盖有5月12日邮戳的“首日封”也发往了全国各地及海外。面对这样巧合的日子,怎能不让我感到惊奇?邹老将他生命的休止符画在了他钟爱的事业的纪念日上,这无疑会激励篆刻艺术的后来者更加奋发努力。(左图均为邹振亚篆刻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