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恬淡 风规自远
——王永洲其人其艺
樊华自古以来潜心于二王书法者不胜枚举,在当今青海书坛也不乏其人,但要说情有独钟而获益较大者,在中青年书法家中,当首推王永洲。他的书法字字端庄、提按分明,如幽谷之兰、山涧流泉般清新自然,深得二王之“清趣”。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现在他是中国书协会员、青海省书协副主席、西宁市书协主席。
王永洲研习书法,和大多数人走的路子相似,最初从唐楷入手,后潜心于北碑《张猛龙》和王羲之小楷《乐毅论》。楷书有了些面目后,他又潜心于谢无量的行书《自书诗卷》。从1987年开始,他专攻二王。自此以后的学书道路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守定一家,也许是因为《兰亭序》、《圣教序》平和高远的书风契合了他的审美追求吧。多少年来,他坚持日日临池,并且像小学生那样进行双勾拓写。唐太宗曾给他的大臣说过:“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大能专精耳。”王永洲临帖特别深入精到。为了能真正掌握二王书法的精髓,他把自己的家当成了二王的书法展览厅,卧室、过道、阳台的墙壁上挂满了二王的书法放大复印件,使眼前看到的是王字,脑子里装的是王字。他在二王的艺术国度里自由驰骋,苦苦铸造自己的书法根基。为了使自己的书法语汇丰富多彩,他也泛临博览历代法帖,从中汲取营养,拿来为我所用。他有一个习惯:每逢得见古帖,必准备一个本子,见佳构、妙笔,就双勾下来,留日后慢慢品味消化。
众所周知,古代人在写字前,常常是一边用手研墨,一边用脑想着字的点画造型,当下笔书写时,自然是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了。如今有了墨汁,再用不着研墨了。王永洲每欲进行书法创作,则先打开录音机,一边听着古典音乐,一边细心品读古人法帖,感觉情绪已进入状态时,便乘兴挥毫泼墨,仿佛有神相助似的,所作往往点画自然,线条流畅又不失法度,让人赏心悦目。二十余年来,他一如既往,不改初衷,悉心钻研,终于学有所获,形成了平和简淡、萧散清秀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先后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中日书法交流展,第一、二届全国楹联展,全国第六届书展,首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书协会员精品展等等。
记得齐白石曾经评价自己的诗、书、画和篆刻,说自己的诗第一、篆刻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一个艺术造诣有目共睹的艺术家竟将自己终生为之献身的绘画排在了末位,可见加深文学修养和其他方面的修炼是何等重要和不可缺。值得庆幸的是,王永洲上中学时就喜爱文学,后来考入青海师专中文系,更是如鱼得水。工作之后,他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学习。他教学之余编写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可以说是一种学有所获吧。更可贵的是,他在步入不惑之年后,参加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证。的确,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高人的修养。他的书法颇有书卷气,或许正是读书使然吧。
王永洲一直崇尚中国式文人书法,喜欢其中浓厚的书卷气和从容不迫的情致。如古之王羲之、苏东坡,今之启功、白蕉、谢无量……完全摆脱了世俗名利的诱惑,保留了一份清高、一份寂寞。书法的确不是自认为聪明人的艺术,学书法要耐得住寂寞,虔诚问道。王永洲一直默默追求的便是这样一种清高淡雅、不落窠臼的况味。如其《录夏瓒诗》(见附图左者),让人一眼便可找到二王的痕迹。他以二王淡雅恬静、清丽灵秀的韵味作为创作基调,虽章法上无明显特征,但每个字的结体严谨端庄,笔笔有法。王永洲创作作品,一般书写的是自己喜欢诵读的比较熟悉的诗词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他的《录张 词》(见附图右者),字的大小、轻重、虚实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人心潮起伏,荡气回肠。从此作品也不难看出,他把米芾书法的欹侧、跌宕也运用得相当恰当自如。
王永洲重视书法多方面的修养,亦重视人品的修养。他自调到书协以来,更加注意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很清楚,书协的职务不是官,而是要为大家服好务,搞好组织、协调、联络工作。他如此想,亦如此做,市书协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先后成功地举办了“情系长江”五城市书画展、西宁市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等十多个展览。他为人谦和、朴实,无论面对书法前辈还是年轻人都以礼相待,从很多小事中可窥见到他较高的素质和修养,这是他书协工作搞得好的根本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