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石在创作
画家简介
傅小石 1932年8月出生,汉族,江西新余人,系国画大师傅抱石之长子,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文革”中因保护父亲的画作而被冤入狱十年,平反时中风,右半身偏瘫,双腿断残,但以惊人的毅力改用左手作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左笔泼墨没骨人物画风。
1980年至今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海口、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举办30多次个展,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及私人收藏。代表作品有《琵琶行》、《春江花月夜》、《敦煌壁画》、《木兰从军》、《轻歌曼舞》及《水泊梁山》等。
1993年参加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全国百名画家画展,其作品《蝶恋花》编印入《中南海藏画集》并被中南海收藏。1994年参加傅抱石诞辰90周年画展,将作品《琵琶行》捐赠给新余市博物馆。1995年巨幅仿父山水画《潇潇暮雨》由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1998年3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中的素描类“少女”和“缝补”均为傅小石画其夫人的素描作品。1998年在江苏美术节上,作品《离骚》获奖。1999年作品《木兰从军》在全国美展获优秀奖。2000年10月在中国艺术节上,作品《秋游图》选入国际中国画大展。在2001年9月“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傅小石的巨幅作品《木兰从军》和傅抱石的作品同时入选。近年来,他为赈灾、希望工程和残疾人事业等活动捐赠画作20多幅。北京、上海、西安、四川和南京多次出版了《傅小石左笔画集》、《傅小石画传》、《傅小石梦幻仕女图》等画集。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美术馆画家、江苏省残疾人协会理事、美国世界名人研究院特邀顾问。《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大辞典》、《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世界名人录》等几十种书籍均收录他的作品及简介。
傅抱石像(2001年)
木兰从军(2000年)
喜迎奥运(2007年)
欣赏傅小石的绘画,每每让我想到《楚辞》中营造的那种幽渺凄艳的意境,想到唐代诗人李贺、李商隐那些瑰奇秾艳的诗句。“皆有据案,有原委,古意郁浡其间。其庀蓄富,其裁鉴当,其结撰密,其锻炼工,其丰神超,其骨力健。”古人的这番评语移来解读傅小石的画境,又是何其恰切!
欣赏傅小石的绘画,还常常让我想到当代作家史铁生的哲思隽语:“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限制是不可避免的,“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因此史铁生说:“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西谚有云:“上帝为你关掉一扇门的时候会同时打开另一扇窗子。”对于身体残疾的画家傅小石和作家史铁生来说,命运对他们可谓薄情,但上天也适时地给予他们眷顾,赐给他们令人嫉妒的才华和自由奔放的灵魂。
傅小石是幸运的,出生在一个当代艺术大师家里,秉承家学,耳濡目染,有着常人羡慕、得天独厚的环境。他自幼聪颖,悟性极高,上世纪50年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李桦、黄永玉,成绩优异,被视为颇有天才的学生。但傅小石又是不幸的,因“文革”中冤判十年牢狱,平反时中风,右半身偏瘫,双腿断残,前半生历尽坎坷。
令人惊奇的是,偏瘫的傅小石从未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相反以超人的毅力表现出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右手不能动了,就改用左手作画,刚开始画不好,就不停地画下去……时光不负有心人,他终以独具特点的没骨人物画而享誉画坛。
身体行动的不便是一种限制,使得傅小石不能随意外出写生,但看似狭窄的书斋生活在更广的程度上解放了他的想象力。在他的笔下,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画、历史故事、宗教神话、民间传说、戏剧典故、风俗人情等,世事皆可入画;裸体美人、凡夫俗子、名贤英雄、顽童仕女、神仙佛道等,个个神采飞扬;配景更是他的独门绝技,那些动物、山石、花鸟等衬物,寥寥数笔,境界全出。
女人体是傅小石最乐于也是最擅长表现的题材,不厌其多,寄托遥深,正是解读其创作心理的钥匙。他画女人,画裸体女人,画古代的女人,画今天的女人,他将裸体女人置于各种场景之中,创造了一个水、墨、彩、生命与自然水乳交融的奇妙世界。他将道学家认为最隐晦、最见不得人的裸体女人用画笔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丰腴的躯体、曼妙的舞姿、微妙的表情,生气淋漓,自由自在。这些作品蕴含着人性的光辉,是他热烈追求人间真善美最直白的展示和宣泄。
女人体作品中,《名著中的性幻境》是傅小石用了6年时间完成的一组作品,展出后争议最大。傅小石在人体画中融入“性”与“情色”的成分,在中国画坛可谓第一人。但傅小石创作的初衷并非炒作自己,耸动视听,而是“用艺术的形式升华名著的主题”。
从右手到左手,从黑白到淡彩,从淡彩到重彩,傅小石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朝着明确的目标进发。他继承父亲傅抱石的衣钵,以天赋的悟性和才气,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道路。看傅小石的画,实在是一种心醉神迷、陶然忘机的艺术感受。
女人体、顽童、老人以及“仿父”之作是傅小石常画的题材,反映了他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宽博的取材视野,也表现了他幽微丰富的内心世界。看他的《观音》、《木兰从军》、《虢国夫人》、《金鼠闹婚》、《夜市图》等作品,题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尤其可贵的是,他画画从不重复,即便同一题材,每次画内容也完全不同。他的“仿父”、仿世界名画之作,不落窠臼,多有新意。
譬如,他仿世界名画的《裸女》,虽是仿作,但表现手段完全是中国的笔墨,摆脱了中国画重墨轻色的传统观念,具有象征的、表现主义的效果。画面的女人是悠闲的贵族女子,微红的烛光,乖巧的蓝鹦鹉,丰满的胴体,天真的双眸,线条轻松、流畅而自然。另一幅《女神》,油画的感觉更强烈一些,但细细观摩,则明显地感觉到笔墨的味道,从中可以发现东西方艺术的相互影响、吸收,并不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听琴图》为仿父旧作,傅小石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气质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仿”的感觉,画面上老者听琴品茗的样子,弹琴女子专注的神态,有色有声,充满情趣。
在傅抱石诞辰102年之际,傅小石为怀念先父,花费近半年时间创作了“仿父之作”《九张机》组画。这组画共11幅,是用他的泼彩没骨法而不是线条画的,在色彩、光线方面结合中西,与父亲的画法有所不同,受到行家好评。
作为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傅小石不愿借父亲的名声来为自己谋取利益。有不少人拿着署名傅抱石的画作来请傅小石鉴定,只要点头或者摇头就可以得到数十万元的鉴定费,但都被拒绝。澳大利亚某财团曾邀请傅小石模仿傅抱石创作一批画作,并许以巨额的润笔费,也被傅小石以不擅山水画而推辞,在浮躁成风的当今画坛,傅小石低调、踏实、勤奋,不以卖画致富,甘于清贫生活。
2007年年初,傅小石把自己珍藏的400余幅傅抱石画作和近80枚傅抱石亲刻印章全部捐献给国家,仅这些作品中的一幅画作和一枚印章,海外市场就分别开出了4000万元和1亿元的天价,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这批作品毫不为过。这一义举充分展现了傅小石如水晶般纯净的精神境界。
2008年是奥运年,傅小石花了半年时间为北京奥运会精心创作了《喜迎奥运》。画面上是一群喜气洋洋的孩子在敲锣打鼓,洋溢着童趣和天真。这些孩子的形象和喜庆的场面是傅小石想象出来的,没有任何的参照。由这幅作品不难看出,虽然历经种种磨难,76岁的傅小石心中依然非常纯净,乐观向上。
“他是一个非常富有激情的艺术家,在他杰出的技巧里面表达了他的心灵自由、心灵世界。”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归纳傅小石人物画何以成功的因素,一是坚实的造型能力,一是中国艺术的神韵。
“他不是先天的左撇子,不同于达·芬奇和门采尔天生用左手作画,只是偶然突发兴致,成了身残志坚、独树画坛的左手画家。读傅小石的作品首先给人以中西绘画的自然交融之感,这固然有他的家学渊源,又得益于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专业吸收西画技能。除了他对中西绘画具有扎实的基础与底蕴外,是他个人的艺术才华使两者水乳交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 友人戴敦邦如是评价他。
天妒英才,天护英才。身残志坚的傅小石奉献给世人的,是一个想象奇特、斑斓多彩的世界,是一个迷离惝恍但意深味永的世界,作为观众的我们于是有福了。
|